在不同的位置锻炼的程度就有所不同,部长是部门的领导者。部长跟干事不一样就在于,部长是分配任务,跟进工作起到领导作用,干事是完成部长的任务,体现的是部长的好助手角色。当然部长也是从干事做起,有了一定的经验程度后,才能做好部长这一位置。
个人觉得,如果你在大学选择了进入学生会,那么你应该尝试一下竞选部长,这样对于你的以后交际能力,管理领导能力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竞选部长,从其他方面锻炼自己的这些方面的能力。
不一定的。不是所有人都想要在大学学生会当部长的。
在学生会,首先你要想想是什么让你想要加入学生会,是什么让你想要当部长,是享受这份工作?还是单纯喜欢这个职位?还是想要通过当部长来实现自我价值?把自己留在学生会的目的明确了以后,再去想想,自己到底要不要当部长。
其次,我的学长常常告诫我们,不要当学生会干部当出了优越感,因而,如果是单纯想要留下来继续服务于广大同学,继续感受部门的那个氛围,留下来当部长的确是很不错的选择。但如果,留下来当部长只是为了自己的优越感,那么这样子的人留在学生会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最后,我想说,大学学生会不一定要当部长,很多人其实在自己当干事的那一年就学习到了很多东西,ta觉得自己可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了,所以选择不留任,继续追求别的东西。而有些人,出于自身责任或是个人喜好,是真真切切想要继续为学生会做点什么,同时锤炼自己,那么这种人留下来是极好的,可以造福学生会~
总之,没有谁规定大学学生会一定要当部长,纠结时,不妨多问问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想留下当部长,或是离开~想清楚的话,此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啦!
为什么在学生会一定要当部长?
因为当部长能学到更多,锻炼更多,这不就是你来这里的初衷之一么?
首先,问问自己更偏向于下面哪一种人。
假如你加入学生会以后,发现很不适应,对这里的每件事情都觉得别扭,那另当别论,你可以尽早退出。
如果不是上面这种情况,只是单纯因为工作有点多觉得累。如果只是因为看到身边的同学过得很洒脱,为自己忙成狗而愤愤不平。那么,恭喜你经受住了学生会的第一关考验,累并快乐着。
对于第二种人,我的建议是你应该努力当上部长。为什么这么说呢?
1、从自己做到带别人做,让你的成长加速。
从自己做到带别人做,你要完成这几种转变:
从只需要关注怎么做到必须弄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中国人强调,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做部员(干事)的时候,你只需要完成部长下发的任务就可以。考虑到大学学生会和社团等学生组织里面的部员和干事主要是大一的,部长告诉你做什么的时候通常还会附带告诉你怎么做,好一点的部长连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坑都直接告诉你了。顺利完成任务的同时,也缺少了过程中的波澜起伏和惊心动魄,也缺少成就感。所以你总是感觉是被动在完成别人的指令,你也就产生了搬砖的感觉,没什么意思。
可是你扪心自问,绝大部分大一新生真的有处理复杂事情的能力吗?你不经过一定的历练,从而显示出你能够做事情,你的部长真的敢一开始把复杂的事情交给你么?大一真的别眼高手低。
等你经过了诸多考验,当上新部长以后,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你都要经受从部员到部长角色的转变。这个时候,你要去思考做哪些事情,不做哪些事情,为什么做为什么不做,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等等。
这么多问题要你去思考,思考带来经验,经验使你和那些没当过部长的人不同。
拿贴海报举例子。当部员的时候,你只要把海报贴好了就完事了,有一些人会努力把海报贴得平整,用尽量短的时间少的胶布等等,再有一些人会考虑为什么贴在这里等等。当部长以后,你得思考贴几张、贴在哪里,既省钱效果还好,你得思考在活动开始前什么时候贴海报,不早也不晚,你得思考海报如何搭配别的宣传手段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你得识别哪些海报做得好还是不好。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为了当上部长先打点杂也是值得的呢?如果顺便想想怎么打得更好,就十分好了。
2、从埋头做事到抬头看路,让你的格局提升。
格局有三个维度,高度、深度和宽度。当部长使你在这三个维度有所积累和感悟,从而培养你的格局。
随着职位的上升,你看待这些学生工作也和以前不同了。你要对接下来一学期和接下来一年的工作有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布局,你甚至要看部门未来的发展,以后往哪里走、怎么走。这些能帮助你培养在更高的层面和更长的时间跨度上看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在培养高度。
随着你当上部长,你就会更加关注事情的结果和效果,更加关注做事情的方法。对于那些重复做的事情,你每做一次,可能都会去想怎么做得更好,经过多次迭代直到满意。之后把这些经验形成文档传承下去,让后来者更快地熟悉这项业务。这些事情能够帮助你培养精进和优化迭代的意识,这是培养深度。
当上部长以后,对外你是你们部门一切事情的第一负责人,如果出了事情,第一时间都会找到你。这个时候,你不再是只操心自己手上那点事儿,而是要关注整个部门大大小小的事物。你可以不亲自做所有的事情,但是你得对所有的事情一清二楚心中有数。这是在培养宽度。
3、搞好人际关系,让你的人脉发展。
中国人强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很多同学加入学生组织的初衷之一就是认识更多的人,交几个好朋友。
很多人抱怨学生会有“潜规则”,像个小社会等等,可是你不就是想要提前体验一下社会么?再说了,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会真没什么“潜规则”,也没什么利益关系可勾心斗角的。
人际关系和人脉不是捡来的,而是苦心经营起来的。当部员的时候,你可以只和部门里面那些关系好的同学玩。当上部长以后,整个部门的人际关系你可就要操心了。
首先你得安排别人做事情,你得了解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性格和能力匹配什么样的工作,他或她最近的状态怎么样,工作量是多了还是少了,他能否按时完成,给他多少时间既不会太少也不会太多,等等。这个过程锻炼你识人的能力。很多人问大学生怎么培养看人的能力,当部长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人际关系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发生矛盾上面。这里的矛盾不只是争吵闹脾气,还有部员没有按时完成任务,协助你的副部长和你的意见不一致,开会的时候大家就一件事情产生了分歧,等等。作为部长,你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要通过沟通交流说服等语言方式去解决这些矛盾。
更加高级一点的是,如何营造部门的氛围,培养部门的调调。作为部长,经常会被作为大家开玩笑的对象,这个时候别较真心大一点。还要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聚餐、出游等尽量让整个部门的人成为日后的好朋友。
作为部长,上面还有管你的主席和老师,如何与上面搞好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方面。
总之,很多部长,痛并快乐着。这一段经历,是你很难忘记的一段大学时光,也是你加速成长的快车道。
我大一的时候对学生会毫无兴趣,可能是因为高中的时候想加入被刷了吧。大一就没有加入什么组织,大二的时候刚好有机会,加入了学院团委,现在是团委一个副部长,等部长卸任了打算争取一下部长。
怎么说呢,不是非要当部长,这要看每个人的志向和追求,有些人就是甘愿当个事情不多的部员,到最后加个通表什么的就够了。可是在大学,我觉得要是不干到部长什么的,根本就没有话语权,说什么都不会有人理,有些人少的部就算是部长都没什么意义。
虽然说当了部长之后,相应的事情也会变多,但是和导员以及其他领导的接触机会也更多了,而且我这个团委其实总共也没多少人,平时事情也不多,就开个会什么的,当上部长还是很风光的哈哈哈。
要是实在是没有那个多余的精力的话,就不要争取了,到时候事情一忙忙坏了也不好啊,但要是对自己有要求、时间上过得去、还想多认识一些人的话,真的可以争取一下,当部长还是挺好的。